*按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
李湘盈
北京大學副教授
…李湘盈
李湘盈現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及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以紅細胞發育爲模型,結合多組學技術解析造血過程的染色質調控機制,研究造血發育及再生不良的病理過程,尋找潛在診斷與治療靶點。相關成果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於Nature、Cell、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Molecular Cell等期刊。入選中組部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並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A類資助。 -
侯國寶
Pangenia Inc. 首席執行官
…侯國寶
侯國寶博士於1990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學院,獲應用生物學榮譽理學士。1993年畢業於香港大學,獲生物化學哲學碩士。並於2012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研究發展部,獲哲學博士。
侯博士於伊利沙伯醫院臨床腫瘤科擔任醫學科學主任兩年後,於1993年創立了伯齊科技有限公司 (Bio-Gene;www.bio-gene.com.hk) 。伯齊科技是一家領先的區域性公司,專門分銷科研及醫療儀器、試劑及耗材。目前,伯齊科技的業務範圍涵蓋香港、澳門、中國內地及東南亞市場。
為進軍臨床診斷檢測服務和體外診斷 (IVD) 產品領域,侯博士自2016年起投資並加入本地領先的分子診斷檢測服務公司Pangenia Inc. (www.pangenia.com) 和專注於研發、生產及品質控制、產品註冊和出口銷售的體外診斷產品公司DiagCor Life Science Ltd.(www.diagcorlifescience.com),擔任董事會成員兼執行長。侯博士於2008年與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合作,創立「浸大尚方」品牌,並推出一系列中藥保健食品,並於2018年推出新品牌「同健」。
侯博士擁有超過30年的技術研發及商業化、市場開發和業務管理經驗,尤其擅長於不同國家和城市的生物醫學、臨床診斷、醫療器材和醫藥產品市場。
侯博士也曾擔任香港城市大學知識轉移處的外部資助評估員、香港浸會大學理學院顧問委員會成員以及東華學院醫學及健康科學學院課程顧問小組成員。
-
高俊熙
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高級技術經理
…高俊熙
高俊熙博士擁有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學士學位和中醫學博士學位,在學術研究和商業研發領域擁有超過20年的經驗,專精於中草藥化合物遞送增效的先進材料科學和納米技術。高博士開創了突破性材料創新,包括針對不溶性天然化合物的革命性水溶性平台、快速釋放納米載體系統和智能遞送基質。過去五年,他為香港本地工業客戶提供研發專業知識,針對不同研發挑戰提供可行見解和增值情報,其跨學科專業知識橋接古老醫學知識與現代材料工程。
-
楊家康
亦諾微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財務官
…楊家康
楊先生自2020年7月加入亦諾微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以來,一直擔任公司的首席財務官一職。
楊先生於金融行業有超過20年的豐富知識與經驗。在加入亦諾微之前,他曾在多家公司擔任高級管理人員的職位,並主導其在紐交所、納斯達克、港交所主板上市。
楊先生於2002年5月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經濟學學士學位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士學位。
-
段崇智
香港中文大學前任校長
…段崇智
段崇智教授(博士,洛克菲勒大學)是香港中文大學前任校長(2018年至2025年),國際知名生物醫學科學家,專注於肌肉骨骼生物學、組織再生、幹細胞、生物材料、3D生物打印及組織/器官芯片技術。他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利國偉利易海倫組織工程學及再生醫學教授(Lee Quo Wei Lee Yick Hoi Lun Professor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並於2016年在該校創立組織工程學與再生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for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iTERM)。作為高被引學者(發表論文逾650篇,H指數135),他獲得多項國際榮譽,包括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NAI)、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AIMBE)、國際骨科研究學會聯合會(ICORS)、骨科研究學會(ORS)及國際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學會(TERMIS)會士,最新獎項為2025年TERMIS頒發的「詹森組織工程獎」(Jensen Tissue Engineering Award)。他是《Birth Defects Research》創刊主編(2003-2017)、《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創刊主編(2009年至今),並自2011年起擔任《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副主編。
-
WALLAU Gabriel da Luz
巴西奧斯瓦爾多·克魯茲基金會(Fiocruz)阿熱烏·馬加良斯研究所(IAM)公共衛生研究員
…WALLAU Gabriel da Luz
Gabriel Wallau博士是奧斯瓦爾多·克魯茲基金會(Oswaldo Cruz Foundation)的公共衛生研究員,隸屬於阿熱烏·馬加良斯研究所(Aggeu Magalhães Institute, IAM)的昆蟲學系及生物信息學核心平台,同時任職於聖瑪麗亞聯邦大學(Federal University of Santa Maria, UFSM)。他亦是德國漢堡伯恩哈德·諾赫特熱帶醫學研究所(Bernhard Nocht Institute for Tropical Medicine)的首席研究員,隸屬於蟲媒病毒學與昆蟲學系。其研究團隊聚焦病毒發現與進化、比較基因組學、計算生物學,以及應用於病原體與宿主的組學方法學。他領導「病原體與宿主基因組學研究組」,並作為奧斯瓦爾多·克魯茲基金會基因組學網絡(Fiocruz Genomics Network)的核心成員——該網絡由巴西衛生部設立,旨在推動巴西及周邊區域的病原體基因組監測體系建設。
-
HUANG Alex
百濟神州全球副總裁兼細胞治療負責人
…HUANG Alex
Alex Shih-Min Huang博士於2021年4月加入百濟神州(BeOne Medicines Ltd.),現任副總裁兼細胞治療負責人。他是一位在製藥研發領域擁有豐富科學領導力和團隊管理經驗的專家,在藥物發現與開發方面具備深厚專業能力。在超過20年的職業生涯中,他積累了全面的項目監督能力,並擁有從靶點發現/驗證、苗頭化合物篩選、先導化合物提名、先導化合物優化、開發候選化合物遴選、早期/晚期開發、生命週期管理,到臨床生物標誌物及正向/反向轉化研究的全流程實踐經驗。其職業經歷涵蓋諾華(Novartis)、賽諾菲(Sanofi)、基因泰克(Genentech)、百時美施貴寶(BMS)和艾伯維(AbbVie)等企業,職責範圍持續擴大。
在加入百濟神州之前,Alex Huang深度參與基因泰克、百時美施貴寶及艾伯維的臨床開發工作。最近職務為艾伯維腫瘤精準醫學高級總監,領導約50名資深科研人員,負責從臨床前毒理研究(pre-GLP tox)至I/II/III期試驗及生命週期管理的轉化研究/臨床生物標誌物/伴隨診斷(CDx)策略制定,提供關鍵數據包及相關解讀,以支持超過20種管線分子的開發和商業決策。這些分子涵蓋多種治療模式(CAR-T、雙特異性抗體、ADC、裸治療抗體、小分子等),靶向免疫腫瘤學、細胞凋亡、B細胞信號通路等生物學領域,適應症涉及實體瘤和血液惡性腫瘤。在進入轉化醫學領域前,他曾任諾華生物醫學研究所(NIBR)及賽諾菲腫瘤學的藥物發現項目負責人(PTL),領導團隊推進從靶點發現/驗證到臨床前轉化研究的全流程項目。
Huang博士在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Rochester Medical Center)獲得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博士學位,並於諾華研究基金會基因組學研究所(Genomics Institute of the Novartis Research Foundation, GNF)完成博士後培訓。
-
李孟捷
三生製藥集團質量,商務負責人
…李孟捷
先後在國內外抗生素、血液製品、藥用輔料、體外診斷試劑和單抗藥物生產企業工作,擁有三十多年藥品研發、註冊、生產、質量管理經驗。現任三生製藥集團質量/商務負責人、上海藥學會生化藥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質量協會理事。
-
汪陽明
北京大學教授
…汪陽明
汪陽明博士是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所長,同時擔任北京RNA生物學前沿中心(BEACON)主要研究者(Principal Investigator)。其研究方向聚焦RNA生物學與幹細胞生物學領域。主要學術貢獻包括:系統解析胚胎幹細胞中miRNA功能;發明可作為miRNA報告系統及細胞特異性基因組編輯工具的miRNA誘導型CRISPR平台(MICR);開發MAPIT-seq技術實現單細胞及組織中RNA結合蛋白互作RNA與轉錄組的原位共分析;共同開發長鏈非編碼RNA同源基因識別新方法;建立高重複性高效類器官培養系統。他目前運用多學科工程方法開發新型工具,用於RNA與幹細胞的基礎及轉化研究。已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Methods等同行評審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擔任Cell Reports與Cell Proliferation期刊顧問委員會成員,並共同創立Xungene Therapeutics公司。
-
馬光輝
中國科學院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
…馬光輝
馬光輝,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AIMBE)Fellow,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諮詢委員會學部委員,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主任。國家傑出青年獲得者,基金委創新羣體首席。日本羣馬大學學士學位,東京工業大學碩士和博士,日本東京農工大學助理教授,2001年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任研究員。研究方向爲均一生物微球和微囊的製備及其在醫藥工程中的應用,研究和開發用於生化分離、藥物載體、免疫佐劑(疫苗遞送系統)、細胞培養微載體、酶固定化載體等創新產品。在Nature, Nat. Mater., Sci. Transl. Med., Nat. Nanotechnol., Cell Host & Microbe, Nat. Biomed. Eng., Sci. Adv., Nat. Commun., JACS, Adv. Mater.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SCI論文500餘篇。出版中英文專著12部,撰寫學術書章節20餘篇;中國發明專利授權81項,國際專利授權11項,專利技術和產品在國內外500多家單位得到應用。
主持了包括基金委創新羣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金委重點項目、基金委重大項目等在內的國家及省部級項目二十餘項。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中國化工學會科學技術獎基礎研究成果獎一等獎、中國顆粒學會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一等獎、侯德榜化工科技創新獎、“中國科協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