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姓氏字母顺序排列
-
李湘盈
北京大学副教授
…李湘盈
李湘盈现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以红细胞发育为模型,结合多组学技术解析造血过程的染色质调控机制,研究造血发育及再生不良的病理过程,寻找潜在诊断与治疗靶点。相关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于Nature、Cell、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Molecular Cell等期刊。入选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A类资助。 -
侯国宝
Pangenia Inc. 首席执行官
…侯国宝
侯国宝博士于1990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学院,获应用生物学荣誉理学士。199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获生物化学哲学硕士。并于2012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研究发展部,获哲学博士。
侯博士于伊利沙伯医院临床肿瘤科担任医学科学主任两年后,于1993年创立了伯齐科技有限公司 (Bio-Gene;www.bio-gene.com.hk) 。伯齐科技是一家领先的区域性公司,专门分销科研及医疗仪器、试剂及耗材。目前,伯齐科技的业务范围涵盖香港、澳门、中国内地及东南亚市场。
为进军临床诊断检测服务和体外诊断 (IVD) 产品领域,侯博士自2016年起投资并加入本地领先的分子诊断检测服务公司Pangenia Inc. (www.pangenia.com) 和专注于研发、生产及品质控制、产品注册和出口销售的体外诊断产品公司DiagCor Life Science Ltd.(www.diagcorlifescience.com),担任董事会成员兼执行长。侯博士于2008年与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合作,创立「浸大尚方」品牌,并推出一系列中药保健食品,并于2018年推出新品牌「同健」。
侯博士拥有超过30年的技术研发及商业化、市场开发和业务管理经验,尤其擅长于不同国家和城市的生物医学、临床诊断、医疗器材和医药产品市场。
侯博士也曾担任香港城市大学知识转移处的外部资助评估员、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成员以及东华学院医学及健康科学学院课程顾问小组成员。
-
高俊熙
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高级技术经理
…高俊熙
高俊熙博士拥有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化学学士学位和中医学博士学位,在学术研究和商业研发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经验,专精于中草药化合物递送增效的先进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高博士开创了突破性材料创新,包括针对不溶性天然化合物的革命性水溶性平台、快速释放纳米载体系统和智能递送基质。过去五年,他为香港本地工业客户提供研发专业知识,针对不同研发挑战提供可行见解和增值情报,其跨学科专业知识桥接古老医学知识与现代材料工程。
-
杨家康
亦诺微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
…杨家康
杨先生自2020年7月加入亦诺微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来,一直担任公司的首席财务官一职。
杨先生于金融行业有超过20年的丰富知识与经验。在加入亦诺微之前,他曾在多家公司担任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位,并主导其在纽交所、纳斯达克、港交所主板上市。
杨先生于2002年5月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经济学学士学位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士学位。
-
段崇智
香港中文大学前任校长
…段崇智
段崇智教授(博士,洛克菲勒大学)是香港中文大学前任校长(2018年至2025年),国际知名生物医学科学家,专注于肌肉骨骼生物学、组织再生、干细胞、生物材料、3D生物打印及组织/器官芯片技术。他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利国伟利易海伦组织工程学及再生医学教授(Lee Quo Wei Lee Yick Hoi Lun Professor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并于2016年在该校创立组织工程学与再生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iTERM)。作为高被引学者(发表论文逾650篇,H指数135),他获得多项国际荣誉,包括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NAI)、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国际骨科研究学会联合会(ICORS)、骨科研究学会(ORS)及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学会(TERMIS)会士,最新奖项为2025年TERMIS颁发的“詹森组织工程奖”(Jensen Tissue Engineering Award)。他是《Birth Defects Research》创刊主编(2003-2017)、《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创刊主编(2009年至今),并自2011年起担任《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副主编。
-
WALLAU Gabriel da Luz
巴西奥斯瓦尔多·克鲁兹基金会(Fiocruz)阿热乌·马加良斯研究所(IAM)公共卫生研究员
…WALLAU Gabriel da Luz
Gabriel Wallau博士是奥斯瓦尔多·克鲁兹基金会(Oswaldo Cruz Foundation)的公共卫生研究员,隶属于阿热乌·马加良斯研究所(Aggeu Magalhães Institute, IAM)的昆虫学系及生物信息学核心平台,同时任职于圣玛丽亚联邦大学(Federal University of Santa Maria, UFSM)。他亦是德国汉堡伯恩哈德·诺赫特热带医学研究所(Bernhard Nocht Institute for Tropical Medicine)的首席研究员,隶属于虫媒病毒学与昆虫学系。其研究团队聚焦病毒发现与进化、比较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以及应用于病原体与宿主的组学方法学。他领导“病原体与宿主基因组学研究组”,并作为奥斯瓦尔多·克鲁兹基金会基因组学网络(Fiocruz Genomics Network)的核心成员——该网络由巴西卫生部设立,旨在推动巴西及周边区域的病原体基因组监测体系建设。
-
HUANG Alex
百济神州全球副总裁兼细胞治疗负责人
…HUANG Alex
Alex Shih-Min Huang博士于2021年4月加入百济神州(BeOne Medicines Ltd.),现任副总裁兼细胞治疗负责人。他是一位在制药研发领域拥有丰富科学领导力和团队管理经验的专家,在药物发现与开发方面具备深厚专业能力。在超过2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积累了全面的项目监督能力,并拥有从靶点发现/验证、苗头化合物筛选、先导化合物提名、先导化合物优化、开发候选化合物遴选、早期/晚期开发、生命周期管理,到临床生物标志物及正向/反向转化研究的全流程实践经验。其职业经历涵盖诺华(Novartis)、赛诺菲(Sanofi)、基因泰克(Genentech)、百时美施贵宝(BMS)和艾伯维(AbbVie)等企业,职责范围持续扩大。
在加入百济神州之前,Alex Huang深度参与基因泰克、百时美施贵宝及艾伯维的临床开发工作。最近职务为艾伯维肿瘤精准医学高级总监,领导约50名资深科研人员,负责从临床前毒理研究(pre-GLP tox)至I/II/III期试验及生命周期管理的转化研究/临床生物标志物/伴随诊断(CDx)策略制定,提供关键数据包及相关解读,以支持超过20种管线分子的开发和商业决策。这些分子涵盖多种治疗模式(CAR-T、双特异性抗体、ADC、裸治疗抗体、小分子等),靶向免疫肿瘤学、细胞凋亡、B细胞信号通路等生物学领域,适应症涉及实体瘤和血液恶性肿瘤。在进入转化医学领域前,他曾任诺华生物医学研究所(NIBR)及赛诺菲肿瘤学的药物发现项目负责人(PTL),领导团队推进从靶点发现/验证到临床前转化研究的全流程项目。
Huang博士在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Rochester Medical Center)获得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博士学位,并于诺华研究基金会基因组学研究所(Genomics Institute of the Novartis Research Foundation, GNF)完成博士后培训。
-
李孟捷
三生制药集团质量,商务负责人
…李孟捷
先后在国内外抗生素、血液制品、药用辅料、体外诊断试剂和单抗药物生产企业工作,拥有三十多年药品研发、注册、生产、质量管理经验。现任三生制药集团质量/商务负责人、上海药学会生化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质量协会理事。
-
汪阳明
北京大学教授
…汪阳明
汪阳明博士是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所长,同时担任北京RNA生物学前沿中心(BEACON)主要研究者(Principal Investigator)。其研究方向聚焦RNA生物学与干细胞生物学领域。主要学术贡献包括:系统解析胚胎干细胞中miRNA功能;发明可作为miRNA报告系统及细胞特异性基因组编辑工具的miRNA诱导型CRISPR平台(MICR);开发MAPIT-seq技术实现单细胞及组织中RNA结合蛋白互作RNA与转录组的原位共分析;共同开发长链非编码RNA同源基因识别新方法;建立高重复性高效类器官培养系统。他目前运用多学科工程方法开发新型工具,用于RNA与干细胞的基础及转化研究。已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Methods等同行评审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担任Cell Reports与Cell Proliferation期刊顾问委员会成员,并共同创立Xungene Therapeutics公司。
-
马光辉
中国科学院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马光辉
马光辉,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Fellow,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主任。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基金委创新群体首席。日本群马大学学士学位,东京工业大学硕士和博士,日本东京农工大学助理教授,2001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均一生物微球和微囊的制备及其在医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用于生化分离、药物载体、免疫佐剂(疫苗递送系统)、细胞培养微载体、酶固定化载体等创新产品。在Nature, Nat. Mater., Sci. Transl. Med., Nat. Nanotechnol., Cell Host & Microbe, Nat. Biomed. Eng., Sci. Adv., Nat. Commun., JACS, Adv. Mater.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12部,撰写学术书章节20余篇;中国发明专利授权81项,国际专利授权11项,专利技术和产品在国内外500多家单位得到应用。
主持了包括基金委创新群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重点项目、基金委重大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项目二十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