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
STONE Richard
《科學》雜誌資深國際記者
…STONE Richard
Richard Stone是《科學》週刊的資深國際記者。他還擔任法國斯特拉斯堡國際人類前沿科學計劃組織的“科學外交與交流”特別顧問。他的海外經歷包括 1995 至 1996 年在俄羅斯羅斯托夫州立大學擔任富布賴特學者,以及 2004 至 2005 年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的哈薩克國立大學擔任學者。Stone於 2007 年開設了《科學》雜誌的北京分社,並在中國工作了 5 年。他著有非虛構作品《猛獁象:冰河時代巨獸的復活》
-
譚廣亨
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兼講座教授
…譚廣亨
香港科學院院⼠,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院⼠,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英國格拉斯哥皇家醫學院外科院⼠,愛爾蘭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國皇家兒科醫學院榮授院⼠,美國外科協會榮授院⼠現任澳門科技⼤學副校長。2015-2019 年擔任香港⼤學首席副校長,香港⼤學名譽教授及榮譽臨床教授。為⼀名蜚聲國際的外科醫⽣、科學家及⼤學領導。譚教授致⼒研究及發展小兒微創⼿術及先天性巨⼤結腸癥等先天缺陷的基因及再⽣治療,在理解膽道閉鎖的疾病機制⽅面取得了空前突破,為治療這些難治性小兒胃腸道疾病在個性化醫療和再⽣醫學層面上奠定了紮實的基礎。發表 505 篇研究論⽂,其研究共獲得 35314 次引用,H 指數 66。譚教授獲頒 Denis Browne ⾦獎,是英國小兒外科醫師協會的最⾼榮譽獎項。於 2020 年獲歐洲小兒外科醫師協會頒授 RehbeinMedal 卓越成就獎,是亞洲首位獲此殊榮的小兒外科教授。
-
陶傑
上海市瑞金醫院南翔分院中心實驗室主任
…陶傑
Doctor, Associate Researcher, Supervisor of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Future Leader of Key Discipline in Shangha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mber of the Sensory and Motor Speci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Neuroscience Society, and Young Member of the Brain Disease Branch of the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ociety. Mainly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refractory epilepsy and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Selected for the Chinese Materia Medica Young Talent Support Program, Shanghai Oriental Talent Young Program, Shanghai Outstanding Young Medical Talent, Shanghai Silver Snake Award Nomination Award and Silver Snake Award – Hengjie Special Support Program. Published 37 SCI papers as the first author, co-first author or corresponding author in academic journals such as J Hepatol, BJP, JMC and Acta Pharmacol Sin. As the first principal investigator, won the second prize of Shangha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Has undertaken 4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jects and 4 provincial and ministerial projects.
-
謝鴻發
香港大學臨牀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
…謝鴻發
謝鴻發教授,醫學學士、醫學博士、哲學博士,美國心臟病學會會員、英國皇家內科醫師學會會員、香港大學心臟與血管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心血管與血管疾病中心聯合主任。他是心血管醫學系的系主任、William MW Mong Professor、醫學部主任、醫學部心血管科主任、香港瑪麗醫院醫學部主任。他還擔任香港大學細胞治療實驗室的學術負責人,以及香港大學心臟與血管研究中心主任。他是心血管醫學領域的臨牀科學家和國際專家,研究領域包括心臟起搏、臨牀電生理學和心血管再生。謝教授是新型心血管疾病治療療法的先驅之一,包括幹細胞和設備療法。他還在香港大學建立了用於心血管研究的大型動物實驗室以及用於人類幹細胞和生物療法的“良好生產規範”實驗室。他因自己的研究工作獲得了多項當地重大資助(包括主題研究資助、研究影響力基金和創新健康基金),以及國家研究資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 973 項目資助)。他還參與了衆多國際和地區的臨牀試驗和研究,並且目前是多個國際期刊的副主編,包括《心血管糖尿病學》、《心血管醫學前沿》、《心律電生理學雜誌》、《起搏與臨牀電生理學雜誌》和《心律失常雜誌》。他已在國際頂級科學期刊上發表了超過 730 篇科學論文,包括《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柳葉刀》、《自然醫學》、《自然細胞生物學》、《自然遺傳學》、《自然實驗方案》、《自然通訊》、《自然生物醫學工程》、《自然疾病指南》、《細胞幹細胞》、《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和《歐洲心臟雜誌》。
-
呂植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研究院教授;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創始人
…呂植
呂植長期致力於自然保護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跨學科研究,在中國西南山地和青藏高原開展大熊貓、 雪豹等旗艦物種的基礎生態學研究,近年來擴展到城市和農田的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的推動,並在 研究與實踐之間搭建橋梁,目的是探討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經濟-文化體系的互動以及基於當地 社區的保護,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實證和實用的解決方案,推動相關政策的改善。
-
李曉明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腦科中心主任、浙江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李曉明
李教授,醫學博士/哲學博士,精神病學家/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腦科中心主任。同時擔任浙江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醫學院理事會理事長及浙江大學副校長。李教授畢業於原第一軍醫大學,獲醫學學士和博士學位。此前,他曾擔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助理、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浙江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等職。 李教授長期從事精神疾病的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致力於探索情緒及相關障礙的神經環路與分子機制,並尋找治療靶點以開發針對焦慮症、抑鬱症等精神疾病的治療策略。他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焦慮障礙的機制與臨床轉化”及科技部重大項目“恐懼情緒神經環路機制研究”的首席科學家。代表性論文發表在《細胞》(Cell)、《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神經元》(Neuron)、《生物精神病學》(Biological Psychiatry) 等國際頂級期刊上。他還獲得了包括抑鬱症診斷試劑盒在內的多項發明專利。 李教授曾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並榮獲諸多獎項,包括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吳楊獎及中國神經科學學會-中國科協神經科學領域傑出神經科學家獎等。
-
梁希同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
…梁希同
梁希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北大麥戈文腦科學研究 所、定量生物學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頭足類動物(包括烏賊和章魚)的行為、智能與仿生,關注動 物行為多樣性的神經和演化機制,並致力於人工智能技術在行為學研究中的運用和腦啓發人工智能研 究,代表性成果發表在 Nature 、Science 、Neuron 、PNAS 、Current Biology 等期刊。
-
張海生
希格生科創始人兼CEO
…張海生
張海⽣博⼠,希格⽣科創始⼈兼 CEO,現任深圳清華⼤學研究院癌症靶向治療研 發中⼼主任,南⽅醫科⼤學南⽅醫院雙聘教授。 曾於哈佛⼤學 Dana-Farber 癌症 研究所和 MIT 博德研究所從事博⼠後研究,長期致⼒於胃癌靶向治療與伴隨診斷 研究。 以第⼀或通訊作者身份在 Cancer Discovery、Gut 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餘篇,首次發現瀰漫性胃癌關鍵靶點。 2020 年創辦希格⽣科,聚焦“類器官+AI” 平臺驅動的新葯研發,已建立三條創新管線,包括全球首款針對瀰漫性胃癌的靶 向藥 SIGX1094,現正在北京⼤學腫瘤醫院開展⼀期臨牀試驗並獲 FDA 孤⼉藥資格 認定與快速通道認定。 張博⼠曾獲“深圳⼗⼤傑出青年企業家”新銳青年、 36 氪“36 位 36 歲以下創業者”等榮譽。 -
周華
中國健康協會副主席兼祕書長
…周華
周華,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副會長兼祕書長、《中國高新科技雜誌》副理事長、諾貝爾獎獲得者之家副主席、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全國中老年網特聘專家、新世紀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兼專家委副主任、中華慈善總會大健康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副主任。
職業背景:
具有多年政府部門、北京三級甲等醫院領導崗位工作經歷。擔任《數字健康管理理論與實踐》副主編,《食學》中小學生教材副主編,對全生命週期的健康管理及大健康產業有較深的研究,撰寫的多篇文章在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網、今日頭條、鳳凰新聞等媒體刊登。
-
張嘉漪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副院长;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張嘉漪
張嘉漪博士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後又在布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她曾在耶魯大學擔任布朗-考克斯博士後研究員,並於 2012 年加入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她的近期研究重點在於視覺的解碼與恢復。她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自然·生物醫學工程》、《神經元》和《自然·通訊》(3)等期刊上。她於 2023 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020 年獲得上海青年創新女性獎。她擔任中國神經科學學會(CNS)神經技術委員會副主席。她是《視網膜與眼研究進展》雜誌的編委。她目前是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醫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副主任,也是醫學與工程創新研究院的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