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姓氏字母顺序排列
-
STONE Richard
《科学》杂志资深国际记者
…STONE Richard
Richard Stone是《科学》周刊的资深国际记者。他还担任法国斯特拉斯堡国际人类前沿科学计划组织的“科学外交与交流”特别顾问。他的海外经历包括 1995 至 1996 年在俄罗斯罗斯托夫州立大学担任富布赖特学者,以及 2004 至 2005 年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哈萨克国立大学担任学者。Stone于 2007 年开设了《科学》杂志的北京分社,并在中国工作了 5 年。他著有非虚构作品《猛犸象:冰河时代巨兽的复活》。
-
谭广亨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兼讲座教授
…谭广亨
香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英国格拉斯哥皇家医学院外科院士,爱尔兰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国皇家儿科医学院荣授院士,美国外科协会荣授院士 现任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2015-2019年担任香港大学首席副校长,香港大学名誉教授及荣誉临床教授。为一名蜚声国际的外科医生、科学家及大学领导。 谭教授致力研究及发展小儿微创手术及先天性巨大结肠症等先天缺陷的基因及再生治疗,在理解胆道闭锁的疾病机制方面取得了空前突破,为治疗这些难治性小儿胃肠道疾病在个性化医疗和再生医学层面上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发表505篇研究论文,其研究共获得35314次引用,H指数66。 谭教授获颁Denis Browne金奖,是英国小儿外科医师协会的最高荣誉奖项。于2020年获欧洲小儿外科医师协会颁授RehbeinMedal卓越成就奖,是亚洲首位获此殊荣的小儿外科教授。
-
陶杰
上海市瑞金医院南翔分院中心实验室主任
…陶杰
Doctor, Associate Researcher, Supervisor of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Future Leader of Key Discipline in Shangha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mber of the Sensory and Motor Speci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Neuroscience Society, and Young Member of the Brain Disease Branch of the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ociety. Mainly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refractory epilepsy and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Selected for the Chinese Materia Medica Young Talent Support Program, Shanghai Oriental Talent Young Program, Shanghai Outstanding Young Medical Talent, Shanghai Silver Snake Award Nomination Award and Silver Snake Award – Hengjie Special Support Program. Published 37 SCI papers as the first author, co-first author or corresponding author in academic journals such as J Hepatol, BJP, JMC and Acta Pharmacol Sin. As the first principal investigator, won the second prize of Shangha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Has undertaken 4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jects and 4 provincial and ministerial projects.
-
谢鸿发
香港大学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讲座教授
…谢鸿发
谢鸿发教授,医学学士、医学博士、哲学博士,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会会员、香港大学心脏与血管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与血管疾病中心联合主任。他是心血管医学系的系主任、William MW Mong Professor、医学部主任、医学部心血管科主任、香港玛丽医院医学部主任。他还担任香港大学细胞治疗实验室的学术负责人,以及香港大学心脏与血管研究中心主任。他是心血管医学领域的临床科学家和国际专家,研究领域包括心脏起搏、临床电生理学和心血管再生。谢教授是新型心血管疾病治疗疗法的先驱之一,包括干细胞和设备疗法。他还在香港大学建立了用于心血管研究的大型动物实验室以及用于人类干细胞和生物疗法的“良好生产规范”实验室。他因自己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多项当地重大资助(包括主题研究资助、研究影响力基金和创新健康基金),以及国家研究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 973 项目资助)。他还参与了众多国际和地区的临床试验和研究,并且目前是多个国际期刊的副主编,包括《心血管糖尿病学》、《心血管医学前沿》、《心律电生理学杂志》、《起搏与临床电生理学杂志》和《心律失常杂志》。他已在国际顶级科学期刊上发表了超过 730 篇科学论文,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自然医学》、《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遗传学》、《自然实验方案》、《自然通讯》、《自然生物医学工程》、《自然疾病指南》、《细胞干细胞》、《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和《欧洲心脏杂志》。
-
吕植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研究院教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
…吕植
吕植长期致力于自然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跨学科研究,在中国西南山地和青藏高原开展大熊猫、 雪豹等旗舰物种的基础生态学研究,近年来扩展到城市和农田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推动,并在 研究与实践之间搭建桥梁,目的是探讨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的互动以及基于当地 社区的保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实证和实用的解决方案,推动相关政策的改善。
-
李晓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脑科中心主任、浙江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李晓明
李教授,医学博士/哲学博士,精神病学家/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脑科中心主任。同时担任浙江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医学院理事会理事长及浙江大学副校长。李教授毕业于原第一军医大学,获医学学士和博士学位。此前,他曾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等职。 李教授长期从事精神疾病的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致力于探索情绪及相关障碍的神经环路与分子机制,并寻找治疗靶点以开发针对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治疗策略。他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焦虑障碍的机制与临床转化”及科技部重大项目“恐惧情绪神经环路机制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代表性论文发表在《细胞》(Cell)、《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神经元》(Neuron)、《生物精神病学》(Biological Psychiatry) 等国际顶级期刊上。他还获得了包括抑郁症诊断试剂盒在内的多项发明专利。 李教授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荣获诸多奖项,包括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吴杨奖及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中国科协神经科学领域杰出神经科学家奖等。
-
梁希同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
…梁希同
梁希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大麦戈文脑科学研究 所、定量生物学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头足类动物(包括乌贼和章鱼)的行为、智能与仿生,关注动 物行为多样性的神经和演化机制,并致力于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为学研究中的运用和脑启发人工智能研 究,代表性成果发表在 Nature 、Science 、Neuron 、PNAS 、Current Biology 等期刊。
-
张海⽣
希格生科创始人兼CEO
…张海⽣
张海生博士,希格生科创始人兼CEO,现任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癌症靶向治疗研发中心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双聘教授。曾于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和MIT博德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致力于胃癌靶向治疗与伴随诊断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Cancer Discovery、Gut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首次发现弥漫性胃癌关键靶点。2020年创办希格生科,聚焦“类器官+AI”平台驱动的新药研发,已建立三条创新管线,包括全球首款针对弥漫性胃癌的靶向药SIGX1094,现正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展一期临床试验并获FDA孤儿药资格认定与快速通道认定。张博士曾获“深圳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新锐青年、36氪“36位36岁以下创业者”等荣誉。 -
周华
中国健康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周华
周华,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高新科技杂志》副理事长、诺贝尔奖获得者之家副主席、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老年网特聘专家、新世纪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兼专家委副主任、中华慈善总会大健康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副主任。
职业背景:
具有多年政府部门、北京三级甲等医院领导岗位工作经历。担任《数字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副主编,《食学》中小学生教材副主编,对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及大健康产业有较深的研究,撰写的多篇文章在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今日头条、凤凰新闻等媒体刊登。
-
张嘉漪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兼副院长;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张嘉漪
张嘉漪博士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后又在布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她曾在耶鲁大学担任布朗-考克斯博士后研究员,并于 2012 年加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所。她的近期研究重点在于视觉的解码与恢复。她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自然·生物医学工程》、《神经元》和《自然·通讯》(3)等期刊上。她于 2023 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20 年获得上海青年创新女性奖。她担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CNS)神经技术委员会副主席。她是《视网膜与眼研究进展》杂志的编委。她目前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副主任,也是医学与工程创新研究院的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