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 News & Press Release

新闻发布

媒体与报道
主页
新闻发布
照片库

生物科技誌

订阅Biotechgazine

BIOHK2024 REVIEW|傳承與創新——補腎活⾎法治療糖尿病腎病

謝謝主持⼈的介紹,感謝主辦⽅邀請我來參加BIOHK2024⾹港國際⽣物科技論壇暨展覽。作為⼀個⼤學碩⼠和博⼠都是接受西醫的學校教育,後來在博⼠後期間做了⼀些中醫的傳承的臨床⼀線的醫務⼯作者,我將從我⾃⾝的⻆度,從中醫或者中西醫結合的⻆度,從我從事的腎內科的⻆度跟⼤家進⾏⼀個交流。交流的核⼼內容是中醫藥結合我個⼈所做的專業在糖尿病腎病中的應⽤。

每次講到中醫的時候,我都會引⽤我們總書記關於中醫的⼀個指⽰,每次講到這個指⽰的時候,都有⼀些新的感悟,以及在實際⼯作中的⼀些⼼得。什麼指⽰呢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傳承精華的背後是有⽼師、上級⼤夫的傳授,有年輕⼤夫、年輕醫務⼯作者、學⽣的繼承和學習,組成「傳承」這個詞。換句話來講,兩個環節是缺⼀不可的。傳承什麼呢?傳承中醫當中⼀些精華的內容。精華的背後是優於其他學科的內容,不單單好的內容叫精華。精華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跟現代醫學進⾏⽐較之後的⼀個結果。

現代醫學的迅猛發展給中醫學提出了⼀個 ⾮常的⼤的課題,⼀個難題。醫學的競爭是⾮常殘酷的,臨床療效是醫學發展的出發點和根本歸宿。在臨床療效有效的基礎上,我們要有幾個層⾯的提⾼,包括起效速度、⽅便程度、副作⽤等。精華就是我們優於其他學科的內容,無論是在臨床療效上還是在其他的⽅⾯,都優於其他學科的內容叫做精華。⽼師傳授也好,學⽣接受也好,我們學中醫、學臨床學的是精華的部分。但是學精華的背後,作為⼀個中醫的從業者要做到什麼呢守正。不能說我掌握了精華,做了中西結合之後,就把我們原有中醫的內容變味。我們要守住中醫的正,守住中醫的根本,守住中醫的靈魂,守住中醫的特⾊。在這種守正基礎上的傳承,在守正基礎上對精華的學習,才是未來發展應該做的。不能說我們傳承半天把它的「正」給去掉了,變成了游離於中醫之外的內容,這就有些匪夷所思了。當然說最終落腳點落腳在創新上,要把中醫的⼀些精華的內容插上科技的翅膀,插上現代醫學的翅膀,加上⼀些相應的理論的探討創新,這樣才是我們中醫發展的應該⾛的道路。

最近這些年來,我們中醫⼈其實在全國,在全世界也做了⼀些有意義的事:第⼀個被國際天⽂組織以醫學家命名的⼩⾏星是⽤中醫⼈的名字命名的張⼤寧星;中國的第⼀個獲得諾⾙爾獎的是研究中藥的,研究瘧疾的,研究⻘蒿素的屠呦呦教授;也包括在疫情期間中的中醫⼀些貢獻。這都是中醫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些舉措。

屠呦呦教授 
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獎獲得者 

圖片來源於網絡

張大寧教授 
國醫大師  中醫腎病學奠定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是關於中醫的第⼀個⽅⾯。第⼆個⽅⾯今天我講⼀些關於糖尿病⽅⾯的內容。糖尿病⽬前的發病率和患病率都突⾶猛進。由於抗⽣素、胰島素、降壓藥的使⽤,給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出現提供了廣闊的時間和空間。所以糖尿病腎病的患病率已經從三四⼗年前的不到1%,到現在超過10%了,也是有跨越式的發展的。在這個基礎上,糖尿病腎病的患病⼈數在所有腎臟病中,已經占到了第⼀或者第⼆的位置。這些是基於北京、天津、全國以及全世界的數據,⽽且這些數據還有進⼀步提升的趨勢。

根據丹⿆學者摩根森(Mogensen)的劃分,糖尿病腎病可以分為5期。其中1-2期作為。其中1-2期作為 代償期,在臨床上很難發現。第3期也較難發 現,但是在臨床上的一些專科檢查,是可以有 數據上的體現的,這一期叫做微量白蛋白尿 期。第4期被稱為顯性蛋白尿期,就是在做尿 常規檢查的時候,尿常規中的尿蛋白是陽性, 24小時尿蛋白定量超過0.3g到0.5g以上的一些 情況。但是這個時候的腎功能還比較正常。到 了第5期,就進入了腎衰期、終末期腎病、尿 毒癥期,這個時候就要靠透析進行治療。 

關於這5期背後有一些想法想跟大家交流 一下。如果我們用檢驗指標來衡量腎臟疾病的 嚴重程度,來決定是否需要採取透析治療,我 們會發現糖尿病腎病和其他腎病存在不同。其 他的腎病在血肌酐達到707μmol/L的情況下, 進入到尿毒癥期,進入到替代性治療的階段。 而糖尿病腎病所導致的終末期腎病,我們以 500μmol/L作為標準來衡量是否需要進行透析 治療。從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500μmol/L的糖尿病腎病的嚴重程度—— 這個 嚴重程度指的是什麼呢?指的是對於全身多臟 器 的 損 害 , 對 於 生 命 的 威 脅—— 等 同 於 707μmol/L的其他腎臟病所造成的腎衰竭。所 以說糖尿病腎病的人數在增加,進展速度在增 加,嚴重程度在增加。這就是我們面臨的關於 糖尿病腎病的一個難題。

剛才介紹了我們的張大寧教授,是我們中 國中醫腎病學的奠定人。他把中醫腎病學有效地從中醫內科學當中剝離出來,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實用中醫腎病學》和《中醫腎病學大辭典》等專著。他有三個理論:第一,大家都知道的「腎為人體先天之本,脾為人體後天之本」,張老師提出來「腎為生命之本」,這個理論強調了腎在人體生長、發育、生理、病理的核心的作用。第二,張教授還強調心—腎軸心系統學說在人體生命當中的作用。第三個就是理論就是補腎活血法。 

提到補腎活血法,成立於2011年的中華中 醫藥學會補腎活血法分會,是國家中醫藥管理 局之下的唯一一個以治法命名的國家二級分 會。這裏的補腎活血法是相對於腎虛血瘀而言 的。腎虛血瘀是慢性腎臟病、慢性病、人體衰 

老的一個共有的發病學機理,也闡釋了腎在人體中的重要作用。 

我們的團隊從2004年開始,經過20年的曆練,通過臨床—— 基礎—— 應用的全鏈條的研究,證實補腎活血法對糖尿病腎病的有效性、 安全性和適用性。 

我們現在來看守正創新。什麼叫守正創新?抓住中醫的特點,抓住中醫的方法,抓住中醫的核心,中西結合進行創新研究。這些是我們關於中醫腎臟的一些研究,包括病理病因、病機等,這些是我們發表的文章。在中醫中,補腎活血對應的是腎虛血淤。我想用現代醫學的理念對機理進行簡要的解釋。心臟所泵出來的血液,有40%會被腎臟利用。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腎臟血液對於腎臟疾病十分重要, 

不可替代。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進行補腎活血法的研究。對於它的有效性,我們進行了一些Meta分析、隊列研究。這個研究是我們獲得的一個國家重大專項,針對京津冀地區6萬多人的自然 人群,也就是體檢人群的隊列研究,研究了血 

糖、腎功能等與糖尿病腎病進展的一些關係, 得到了一些陽性的結果,包括空腹血糖水準、 血壓水準、蛋白尿水準、腎小球濾過率等的關 係等,得到一些結論,文章發表在《中華中醫 藥雜誌》上。 這是我們對於糖尿病腎病3-4期的病人, 進行的一個多中心的研究,這些腎功能正常但是存在蛋白尿的病人,接受了我們的補腎活血法,在檢驗指標以及相應的併發症,如血壓、 血糖、血肌酐等方面都有明顯的效果。

我剛才說了,我們做臨床、基礎工作在先。我們在之前的研究也積累了一系列的研究思路。比如,中醫講究「理法方藥」,「法」就是補腎活血法,「方」我們利用了五味子合劑,成分有五味子、川芎、牡蠣等,我們利用現代醫學的研究方法,對於這些藥物進行了一些通路、免疫組化、炎症反應等方面的研究,來觀察它對腎臟損害的作用。我們做了一些體內實驗,也做過體外實驗,都發現了一些成果。 

總體上來講,關於糖尿病腎病,我們建立在以中醫為特色,中醫為抓手的一種多學科、 多角度的研究。我們對於中醫的辯證論治、辯證施膳、辯證施護、辯證養生等等,都進行了 一系列的多學科應用研究。整體上來講是建立在慢病管理的基礎上。我們也制定了中國的糖尿病腎病的一些指南,獲得了一些發明專利。 

我們對於運動方面也有一定研究,比如適當的運動量是什麼樣?強度是怎樣?頻率是怎樣? 對疾病有什麼樣的影響?我們前期的這些研究也獲得了一些獎勵,獲得了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二等獎四項。 

所以總體來講中醫應該以臨床為抓手。中 醫來自於臨床,中醫是一門經驗醫學。臨床的 應用,基礎的驗證,反過來來進一步促進臨床的一些進步和發展。這種全鏈條的研究也是補腎活血法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的一個簡單的思路。我認為,這也為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腎病提供了一個新的診斷、治療的全鏈條嘗試。

香港国际生物科技会议及展览会BIOHK2025将于2025年9月10日至13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联系我们

地址:

香港新界沙田安耀街3号汇达大厦16楼15-18室

电话:

+852 2799 7688

电子邮件:

contact@bio-hk.com
常用链接

主页 合作伙伴 门票注册 申请成为赞助商 申请成为参展商 申请成为演讲者 联系我们
订阅我们

订阅 ->
Disclaimer: 
HKBIO reserves the exclusive right to interpret and amend the content. Any disputes regard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tent will be resolved in accordance with HKBIO’s authoritative interpretation.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us at contact@bio-hk.com. The conference is partly funded by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Fund (ITF). Any opinions, findings, conclusions or recommendations expressed in this material/event (or by members of the project team) do not reflect the views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h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or the Vetting Committee of the General Support Programme of th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Fund.

Copyright©BIOHK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44201号-2